🌟 仿珍珠母结构:轻量化与高强度的完美结合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在《国家科学评论》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一种基于“可变形微球有序组装”技术制备的高性能仿珍珠母陶瓷-金属复合材料 。这种新型材料不仅兼具高抗弯强度 高断裂韧性 ,还能通过简易工艺实现大规模、多形状定制化生产,为仿生材料的实用化铺平了道路。

“我们成功复刻了天然珍珠母的微观结构,并将其性能优化到了新高度。”
——俞书宏院士团队

这一成果标志着仿生材料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迈出了关键一步,特别是在防弹衣 航天器热防护 极端环境涂层 等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

💡 天然珍珠母的奥秘:1+1>2的奇迹

贝类动物的外壳为何如此坚固?答案在于其内部的珍珠母结构 。这种天然材料由无数层碳酸钙薄片(“砖块”)与少量蛋白质(“水泥”)层层堆叠而成。尽管组成成分并不特别坚硬,但这种层次分明的结构让珍珠母具备了高强度 高能量耗散能力 ,从而实现了“1+1>2”的防护效果。

受此启发,科研人员尝试模仿珍珠母结构开发更轻、更强的复合材料。然而,如何实现这类材料的大规模生产和精确控制形状,一直是技术上的瓶颈。

🔬 创新工艺:一步乳液法破解难题

俞书宏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一步乳液法”,解决了传统制备方法中“砖泥分步制备”的复杂性问题:

第一步 :制备尺寸可控的氧化铝微球,并在其表面包裹镍盐层;
第二步 :通过模具组装和热压烧结,将复合微球压扁成片状陶瓷,同时形成类似珍珠母的“砖泥”结构;
第三步 :镍颗粒渗入陶瓷片内部,增强韧性,两相界面结合紧密,进一步优化材料性能。

实验结果显示,这种材料在宏观层面 形成了氧化铝陶瓷片与金属镍层交替排列的结构,而在微观层面 ,镍颗粒渗透到陶瓷片内部,形成跨尺度协同效应。这种设计使得材料在高低温环境下均表现出优异的力学性能。

🚀 性能亮点:裂纹偏转与能量耗散

这项研究的最大亮点在于材料的裂纹偏转机制 。当材料受到外力时,裂纹会沿陶瓷-金属界面发生偏转,而不是直接贯穿材料。这种特性能够有效耗散能量,避免瞬间失效,显著提升了材料的抗冲击能力和使用寿命。

实验数据表明,该复合材料在极端条件下的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 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特别适用于以下场景:

🔹 航天器热防护 :在高温、高速环境下提供可靠保护;
🔹 防弹衣 :轻量化设计提升穿戴舒适性,同时增强防护性能;
🔹 高速冲击防护涂层 :用于军事装备和民用工程领域,抵御高能冲击。

🌍 应用前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

这项研究不仅延续了俞书宏团队在人工合成珍珠母领域的领先地位,还将仿生设计理念拓展至陶瓷-金属复合材料体系 ,并与快速塑形技术相结合,为材料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可能。

近年来,随着全球对轻量化材料 极端环境防护 需求的快速增长,仿生材料正成为科研热点。例如,美国NASA正在探索新型航天器热防护材料,而国内也在大力推进防弹衣和装甲车的技术升级。俞书宏团队的研究成果无疑为这些领域注入了强劲动力。

📢 互动话题

👉 你认为这种材料最有可能先应用在哪一领域?
👉 如果让你设计一款仿生材料,你会选择模仿哪种自然结构?
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吧! 👇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