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探索

哈工大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中位列第一

科技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发布《2024年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结果的通知》,我校在此次评价考核中获得“优秀”,在参评的344家参评单位中,位列中央级高校第一。这是继2022年、2023年获得“优秀”后,我校再次获得佳绩。

“开放共享”让大型科研仪器“忙起来”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稀土研究院等高校院所,一机集团、包头市检验检测中心等国企和事业单位,东宝生物、长安永磁等民营企业分享了各自经验做法,为加速推动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工作,引导科技创新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我科研人员研发制冷新方案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李炜研究员团队研发出一种角度非对称光谱选择性热发射器(AS发射器)。该发射器具备高效反射太阳光的能力,同时减少吸收来自大气和高温地面的热辐射,从而实现低于环境温度的制冷效果。

三种用于军工的合金

铝及其合金元素化学特性比较活跃,当其与氧反应后会在金属表面形成稳定的氧化膜,阻止其与周围环境进一步反应。也正因为这种优异的抗腐蚀性能,军舰和潜艇等装备表面常常会有一层铝合金涂层,帮助装备在海洋和潮湿的气候环境中减缓腐蚀,从而延长装备的使用寿命。据悉,一艘钢结构船舶一般5~10年就要更换或大修,而一艘铝合金船舶可以使用20年以上。

国际首次!中国实现12900公里星地量子密钥分发,量子通信迈入新时代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宣布了一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首次实现微纳量子卫星与小型化地面站之间的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 。在单次卫星过轨期间生成了100万比特的安全密钥 ,并成功在中国与南非之间实现12900公里的量子密钥共享 ,完成图像数据“一次一密”加密传输。这一突破为构建全球化、实用化的量子通信网络铺平了道路。

AI赋能天文:1秒锁定双中子星合并,引力波探测进入快车道

近日,德国马普学会智能系统研究所的科学家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成果:一种名为DINGO-BNS 的新型机器学习算法,能在探测到引力波信号后仅用1秒完成对双中子星合并事件的识别与定位 。这一技术突破为天文学家提供了更快、更精准的工具,助力我们揭开宇宙中最神秘现象的面纱。